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本規劃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從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再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正式公布,籌備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可期,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在逐漸顯現。
什么是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形成區形成的城市群,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6659萬,GDP總量超過約1.34萬億美元,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標世界三大著名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最新發布的《四大灣區影響力報告(2018):紐約·舊金山·東京·粵港澳》測評結果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影響力位列四大灣區之首,整體影響力指數排名第3,高于東京灣區。
粵港澳三地將在中央有關部門支持下,完善創新合作機制,促進互利共贏合作關系,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以及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各城市發展定位
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支持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改革創新,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同時,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優勢的魅力城鎮,并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珠三角九市一體化發展。
規劃要點梳理
在粵港澳大灣區形成的過程中,一項項便民政策的出臺,也切實推進了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互聯互通。
2018年8月3日,國務院宣布取消港澳居民內地就業行政許可,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創業;
2018年9月1日起,港澳居民可申領港澳居民居住證,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創業、就業和生活;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民眾可從香港西九龍站搭乘高鐵,直達內地44座城市;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往來港、珠、澳三地變得更加便捷,同時帶動三地旅游業的發展;
2018年11月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林鄭月娥與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在香港分別代表特區政府和中科院簽署備忘錄,確定中科院在香港設立院屬機構;
2019年1月,教育部、中臺辦、國務院港澳辦共同發出通知,港澳居民今后可以在內地申請中小學教師資格;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臺學生(全國聯招)招生院校名單公布,廣東省共有52所高校面向港澳招生。
相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全面深入推進,各項利好政策將會逐漸惠及民眾,未來各個城市在社會、民生、文化、生態、休閑居住等諸多方面,亦能分享到越來越多的灣區紅利!
免費定制移民方案
全程貼心服務